孩子要不像父母,太难了-新视野

2023-06-17 14:50:11来源:中科教育中心

当父母有跟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,就能够有效改善家庭关系,改善问题。我和他们一起去分析问题,首先不要继续激化矛盾冲突,父母不需要指责自己,也不要指责孩子又怎么了。

有个孩子不止一次爬窗台。妈妈想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。妈妈说,我也知道他不是在吓唬我。妈妈话音未落,孩子恼了,说我从来也不是吓唬你。因为实在太痛苦,我没有办法,才会坐在那。

「能不能不要每次总要等到我坐窗台了,你才罢休。」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父母的情绪管理也很重要。孩子的爸爸反思,我和爱人这么多年都有矛盾,我们俩都是知识分子,生气了几天甚至几周都不说话,家里气氛特紧张。当大人只会通过冷暴力来处理自己的情绪,孩子也只能压抑着,通过自我伤害、自我攻击来表达情绪。

孩子是父母的复印机。孩子要不像父母,太难了。不得不承认,因为基因遗传和家庭教育方式,我们最容易成为我们父母的样子。

这是一个挺典型的东亚家庭,妈妈很有能力很辛苦,但控制欲强,一旦控制不了就冷暴力。

好在这对父母有成长意识。孩子出问题了,夫妻俩开始放下彼此分歧,共同面对。后来,我就建议妻子往后退一退,父亲往前进一进。起初父亲看起来没力量,但他发挥了更多家庭功能,发现做得也不是那么差,同时妈妈也轻松了。

女儿说,我生病,不仅为我赢得了很多权力,也为我爸赢得了很多权力。

孩子问题成了整个家庭走向成长的一个契机。关键是这对夫妻愿意去直面问题。这个案例已经三年了。孩子刚开始没办法上学了,后面又复学,现在在申请美国的大学。

修复

我经常说不能只怪父母。这是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问题。孩子感受到的压力,也来自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。现在生育率越来越低,孩子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。

我看过一个抑郁症孩子画的家谱图,两边家庭就只有他一个后代,一直是爷爷管着这个孩子,特别溺爱娇惯。爷爷在去世前对爸爸说,我就这么一个孙子,你一定要把他培养好。不用天天说, 这孩子压力也会很大。

无论是哪方面,我们都还没做好应对措施,包括我们的学校、教育体系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,大众的科学认知等等方面。像自杀的胡鑫宇,他跟他爸妈打电话说不想上学。但这个时候孩子到底怎么了,父母也不太懂。

父母也没有被自己的父母读懂过,也没人教父母去读懂孩子,我们现在希望父母都懂,要求也太高了。

我们不必只有悲观。我们会把负面影响传给孩子,但同时也能把我们的一些优势、力量传给孩子。社会的进步,就体现在我们每代人都能去面对自己的问题、修复创伤、不断成长。

有一个常识很重要:生命的成长过程本身是艰难而曲折的。

青少年抑郁是全世界的问题。孩子就跟小树苗一样,如果生物遗传得比较好,后面又养得好就能好,但如果生物性有问题,养得再不行,后面一点风吹雨打就可能折了。这是生命规律。

与艰难成长共生的是本能的强韧。我遇过一些有成长悟性的孩子。

记得有个曾经严重抑郁的女孩子,个性敏锐,表达能力也好,说她做梦都梦见「魔鬼掐着自己去上学」。家里也有问题,妈妈说自己的丈夫拿不起事来,过于顺从婆婆,又从来不认错,夫妻长期分居,矛盾很大。

治疗了一年,父母没有太大改变,还是总把她跟别的孩子比。但她一直在自我鼓励,「我跟自己比就行了」。

她尽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小事,比如做一份酸奶草莓布丁。出于兴趣,还读很多心理学的书籍。复学后有同学不想考试了,女孩还能给他们疏导,同学夸她,「姐姐说的话,就是深刻。」这说明她能扮演自己的「治疗者」,还可以帮助他人了。我们的治疗可以结束了。

我记录过这个女孩的变化:「刚得病时觉得这个社会真烦。你瞧大白鹅那样儿,长那么长脖子干什么?!我真想走过去,扇它几巴掌。鸟叫什么呀?心烦。原来看到公园里唱歌的老太太,觉得挺没劲的。现在觉得她们在抒发自己的情感,在寻找生活的快乐。」

走过黑暗,女孩渐渐成熟了。她也鼓舞到了我。这个时候,我们还是可以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。

推荐的文章仅作为分享交流使用,版权属于原作者,如不允许分享转载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安苑路-热文

2023-06-16